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一松一紧,赶在春节前,赶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之际,祭出 MLF上调利率+TLF释放流动性 两件另类利器,央妈还是在温和收紧货币,这是要另辟货币政策新框架或新路径么?又抑或类似美联储现行模式?
1月24日下午4时,央行称,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2455亿元,其中6个月1385亿元、1年期107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95%、3.1%,较上期上升10BP。这是MLF操作历史上的首次利率上调,亦是央行近6年来政策利率的首次上调。
节前 加息 确有些意外,这也是对1月20日推出TLF的一种姿态,表明此举并非真正的降准,而是一种流动性支持。MLF上调10BP之举坚定了经济去杠杆的意图与方向都不会变。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说。
自TLF(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至续作并上调MLF利率,似降非降,若加非加之间,央妈释放的是 量松价紧 之信号,昭示其货币政策工具或剑指 期限结构 。但如何精确把握调控尺度不啻为种大考,毕竟短期经济并无明显回升动力, 泡沫出清 仍是经济的头号麻烦事。
那么,这是短期政策调节还是周期转向?而货币政策告别 放水 ,便意味着趋势性收紧的开始吗?
一时间,市场交易情绪分化,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市场情绪分化
加息 消息甫出,市场哗然,交易员错愕!十年、五年期国债闻声下跌。
部分大宗商品更是反应强烈,24日夜盘,铁矿石、焦炭、炼焦煤、螺纹钢等商品均出现大幅回落,而24日当天收盘时上述商品涨幅均超3%,铁矿石还一度逼近涨停当日收盘涨幅甚至超6%,1月25日早盘开盘焦炭、炼焦煤等也继续低开低走,但铁矿石和沪铜、沪铝甚至天胶等商品却开盘走高。
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刘心田认为,央行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来发布此消息,意在利用节前离场心态和春节假期来缓释政策利率这颗 炸弹 带来的影响。
在刘心田看来,央行政策利率调整的利空释放后市场出现不跌反涨的情况其实是 反噬效应 的作用,当外部给市场施加压力时,市场内部原有的泡沫会在短时间内集中迸发出来,造成走强的假象,金融属性强的商品如原油、铁矿石等可能影响会大一些。
央行此举是在去年12月美联储加息后的响应行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带头收紧流动性,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导致更多经济体效仿,美中或在不远的将来进行第二甚至第三轮 量化紧缩 ,这种趋势性的流动性收紧或持续2-3年。 刘心田称。
加息 次日,即1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596,下调256个基点,创两周最大降幅。市场也懵了 加息或许旨在对冲中美利差挑战,保汇率。细观之,则会释然,此短期走势因美元指数上涨,特朗普再奠行政令助美元反弹所致。
A股却表现不惊,25日上证综指收盘涨0.2%,创业板指涨0.51%。
或许,市场对于消化政策利率加息这枚 炸弹 尚待时日,如果货币政策趋势性收紧的话。
微微一笑,剑指期限结构
挺意外的,央妈这是随行就市,顺应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上调利率。 一位债市交易员说。在他看来,央行在TLF释放流动性后,通过加息传递了强硬的货币政策信号。但这位交易员不认为,央行会上调7天回购利率。
不意外啊,保汇率必须升利率。加上宏观数据显示增长指标企稳,保增长压力有所缓解。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说。
而观察近期汇率走势会发现,逼近7之关口,进入2017年的人民币不贬反升,尤其是离岸人民币表现强势,1月25日盘中报6.8317,年内涨幅1.98%。
一位金融机构高管称,央妈有意收回境外人民币流动性,且欲让离岸人民币汇率价格引导市场预期。其潜台词或是,亦步亦趋扭转始于2014年底的人民币贬值预期。
意不意外,加息与否?央妈却微微一笑,其货币政策之手剑指工具的 期限结构 。
放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意味着货币政策框架正逐渐由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注重 短期利率走廊+中期利率指引 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新框架转型。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
沈建光的逻辑是,虽然此次升息幅度有限,但也意味着央行正式拉开了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序幕。在通胀上行、保卫人民币汇率以及防风险抑制资产泡沫的三重压力下,货币政策收紧也是预料之中。
原因有三:通胀从隐忧正逐渐成为现实风险。 1月通胀数据会继续大幅上行,预计CPI或将接近3%,而PPI则有望接近7%的水平。 沈建光认为。
此外,美国经济新政的外在压力。沈建光解释,从息差的角度,美联储今年预期全年加息三次,这恐将对造成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并加速资本外流。
值此特殊时点,顺势而 为 的央妈难保不会做表面文章,比如,规避美方将人民币贬值作为借口,权衡利弊采取临时措施。也因此,步入2017年的 人民币短期大幅反弹。
按照沈建光的话说,在当前特朗普对待中美贸易咄咄逼人的背景下,短期内稳定汇率,甚至可能牺牲些货币政策独立性,亦是政策选择之一。
不过,依据 保汇率 升利率 的逻辑,货币收紧的序幕或许已早拉开。
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刊文称,未来货币政策需从期限结构入手,有必要构建利率走廊。当下货币政策框架 正处于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转型过程中,这其中,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即从政策利率向其他市场利率有效传导的机制乃转型重中之重。
而 防控金融风险 堪称决策层案头工作的第一要务。央妈此举也旨在:避免太多短期资金入市投机炒作和杠杆率抬高。货币政策的走向或更多会从使用工具的期限结构入手 缩短防长 ,加强引导。
概之,或许 应对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与制衡金融机构加杠杆 ,加之,去年四季度GDP 6.8%超预期,这赋予央妈些许加息底气;以及对祭出TLF宽松预期的 校正 ;包括现阶段看,决策层已将 汇率 置于 利率 之上(此前年关之际,人民币与外汇储备均逼近敏感关口), 多重因素 作用下 ,便有了MLF的 隐性 加息。
真调假转?一个新周期来了
此时此刻,一个裹挟着诸多不确性、内外复杂形势变量的新经济周期已扑面而来。任何一组过往的货币政策工具或许并不适配当下经济形势。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说,我们去年底提出过新的货币政策组合,即 上调存款类基准利率+上调一线城市房贷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 的全新货币政策 与过去同方向、同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同。
今后, 这是在利率市场化后,央行确定基准利率的主要 新途径 与美联储现行模式类似。 黄剑辉称。
不过,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货币政策周期不会跟随美联储。是大国经济,货币政策和流动性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如何操作国际收支问题仅仅是考虑问题之一,经济基本面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诸建芳看来,央行上调MLF利率意指资产泡沫问题,并非因为经济周期回升所致,通胀不会成为2017年货币政策的硬约束。 货币政策告别 放水 ,但不意味着趋势性收紧的开始。
然而,毕竟 这是2014年以来央行首次上调某一利率水平,具有重大的指示意义:央行的货币政策从宽松周期到收紧周期、从隐性逐渐走向显性。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
其实,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始于2016年8月末,央行开始提高货币市场的利率中枢和波动性,但是央行未明确提高任何一个政策利率。
而央行在2016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由于公开市场操作量受到流动性状况、季节性因素和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多品种搭配后操作量的增减变化会有所加大,因此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松紧程度应更关注利率指标,而非简单观察央行操作量。
MLF期限相对较长,能够摒除短期因素干扰,近期连续的到期不续作和续作提高利率都体现了央行的实际态度取向 偏紧。 天风研究固收孙彬彬认为。
不管怎样,去杠杆、出清泡沫,收紧流动性乃经济大方向,是否趋势性收紧货币,尚待观察。但对投资者而言,流动性中性趋紧、风险资产和避险资产轮番 唱主角 的2017年,其投资策略的主旋律是 怎样甄别 好 的大类资产,如何把资产切换时点。